樂觀的力量
樂觀者是否活得更長、更健康? 樂觀者的生活不僅比悲觀者長久且健康,他們還擁有更多朋友、更高的生產力,並享有更幸福、更充實的人際關係。春天的氣息已經到來,如果新冠疫情終於結束,我們都將鬆一口氣。在疫情持續的當下,我們必須保持樂觀。這讓我想起奧地利作家約翰內斯·馬里奧·西梅爾(Johannes Mario Simmel)創作的虛構人物雅各布·福曼(Jakob Formann),他在1978年寫下了全球暢銷書《Hurra wir leben noch》(《我們還活著,真好!》)。 雅各布·福曼擁有強烈的生存意志。他出身貧困,曾在東方前線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,並在戰後被俘,回到奧地利後,在動盪的戰後年代中取得驚人的社會進步,最終達到社會的頂層。這個充滿樂觀的虛構角色成為1950年代最富有、最著名和最成功的人之一。 活力四射的1950年代 “就像公牛般的猛烈……哦,何等的幸福,何等的快樂……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,曾經、現在和永遠都是:那裡!還有那裡。再到那裡。”——雅各布·福曼在第一幕中的台詞,摘自約翰內斯·馬里奧·西梅爾的《Hurra wir leben noch》,德魯默·克勞爾出版社,1978年。 有300萬人讀過並喜愛這部小說。對於雅各布·福曼來說,杯子從來不是半空的,而是永遠是半滿的。1983年,彼得·扎德克(Peter Zadek)將《我們還活著,真好!》改編成電影,名為《Die wilden Fünfziger》(《瘋狂的五十年代》)。主要角色由尤拉·庫庫拉(Juraj Kukura)飾演雅各布·福曼,彼得·克恩(Peter Kern)飾演弗朗茲·阿努施(Franz Arnusch),克里斯蒂娜·考夫曼(Christine Kaufmann)飾演納塔莎(Natascha)。 經歷了困難時期後,我們在 2021 年所需要的正是1950 年代的樂觀和熱情。 過去一年,我們都經歷了艱難的幾週月,有些人甚至受到重創。但這並不是低頭的理由。達賴喇嘛曾說,正面的行為需要正面的態度。 讓我們來看看維基百科對樂觀的定義:“樂觀(來自拉丁文的optimum,意為“最好的”)是一種以最佳的角度看待世界或情況的態度。” 這個詞通常指一種愉快、活力四射和肯定生命的態度,這種態度由對未來的正面期望所決定。此外,樂觀還表示一種哲學觀點,即這個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,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好的和合理的,或者將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。 你能辨別出樂觀者嗎? 如何辨別真正的樂觀者?他們是那些總是希望最好的人。你還可以通過他們的語言來識別他們,例如:“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”,“沒問題”,“會沒事的”,“看起來沒有那麼糟糕”,“永遠不要放棄希望”,或“明天又是新的一天”。所以,如果你遇到經常使用這些話語的人,那麼你肯定找到了樂觀者。 有一句適合的古德國諺語反映了這種心態:“不要因為玫瑰上有刺而生氣,而應該因為刺上有玫瑰而感到高興。 樂觀是一種肯定生命的個性特徵 換句話說,樂觀者通常會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或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件,並使用正面的語言。他們也享受生活中的小事,對自己和他人的未來都有良好的預感。你可以學習這種思維方式。 你必須保持積極的思維來吸引積極的事物。世界上最古老的理論之一是普遍法則,這一法則指出,正面的態度和思維會吸引正面的事物,也就是說,類似的東西會相互吸引。羅馬皇帝馬庫斯·奧勒留(Marcus Aurelius)曾寫道: “你生活中的幸福取決於你的思想性質。”而亨利·福特(Henry Ford)則說:“無論你認為可以還是不可以,你都會被證明是對的。”這一信念的追隨者認為這是一個普遍原則,應該對“每個時刻”,“每個人”,“每種感受”和“每一個思想”都是有效的。 這一切也可以反向理解。正如亨利·福特所指出的,吸引法則不區分正面與負面思想。換句話說:如果你想到負面思想,你將吸引負面事物。事情就是這樣運作的。 樂觀者是否活得更長、更健康? 不難理解樂觀者比悲觀者更快樂,但這能科學證明嗎?研究人員已經清楚地表明,樂觀者不僅比悲觀者更快樂,他們的生活也更長、更健康。他們攝取更多維他命,攝取的脂肪更少,並且運動更多。 在一項研究中,美國研究人員顯示,樂觀者更有可能較長壽。對生活持正面看法的人更有可能活到85歲及以上。 研究發現,最樂觀的群體的85歲及以上的機會比最悲觀的群體高出50%。對於男性來說,波士頓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,這一差距高達70%。 這些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(“PNAS”)上。研究人員將樂觀者定義為“相信好事會發生或未來值得努力,因為某些目標可以實現”的人。 研究還發現了什麼?...